1 一般要求
当上基层和稀浆封层铺筑完毕后,应对上基层和稀浆封层进行中间质量评定与验收(中间交验),合格后方可铺筑沥青面层。
热拌沥青混合料适用于路基段沥青面层和桥面沥青铺装。上面层(GAC-16C)、中面层(GAC-20C)及下面层(GAC-25)采用的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均需按照相关规定与设计,并注意各结构层的功能搭配合理,沥青面层结构的总体性能评价。综合考虑满足耐久性、抗车撤、抗裂、抗水损害能力、抗滑性能等多方面要求,
根据施工机械、工程造价等实际情况设计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路面应在土方、绿化等工程项目全部完成后施工,以防止污染沥青结构层。不得已时应铺垫彩条布等措施,在彩条布上堆放施工材料。
2 施工设备
配备的施工机械设备符合招投标文件的要求并满足实际施工的需要。
(1)间歇式沥青混合料拌和楼
拌和设备必须是能按用量(以质量计)分批配料的间歇式拌和机,并装有温度检测系统及保温的成品贮料仓,拌和站必须安装《拌和站管控一体化系统》,有效数据接口指能够接入该系统。
1)各种传感器(温度、计量)、时间继电器,必须定期标定,周期不少于每年一次,必要时应及时标定。
2)冷料仓的数量不宜少于5 个,并将冷料仓应设置防雨棚,避免扬尘及防止冷料仓内集料淋雨,以确保起拌时沥青混合料的质量稳定。
3)水泥或消石灰、抗剥离剂等添加剂应采用专用灌,并有自动计量设备。
4)必须配备计算机和打印设备,拌和过程中及时打印各个传感器测定的材料用量和沥青混合料拌合量,拌和温度等各种参数。
5)拌和机的矿粉仓应配有破拱装置以防起拱。拌和机必须有二级除尘装置,振动筛的规格应与矿料规格相匹配,最大筛孔宜略大于混合料最大粒径。施工时需每天检查筛网有无破损,堵孔等情况。
6)拌和机冷料仓料斗隔板应适当加高(加高部分的结构采用钢板,并进行加固),避免不同规格集料发生串料现象。
(2)运输设备
1)采用大吨位的运输车辆进行运输,在运料车的侧面中部应设高温专用检测孔,孔口距车厢底面约30cm。
2)运料车尾部应加设挡板,以顶升后不接触摊铺机底板并能有效的防治混合料外漏为度。
3)运料车应配有篷布遮盖设施,在车厢外侧设有拉钩,确保运输时不会吹起,在卸料过程中篷布一直遮盖直到卸料结束。
运输车辆篷布遮盖
(3)摊铺设备
1)摊铺机在易离析的部位应加装反向螺旋
2)摊铺机受料斗橡胶挡板损坏时应及时更换,应采用高强度耐热橡胶挡板;
3)摊铺机螺旋布料器前挡板下增加柔性挡板,防止竖向离析。
反向螺旋布料
前挡板下柔性挡板
4)摊铺机在螺旋布料器末端加装过渡叶片
5)为了加强生产过程管理,摊铺机应按“管控一体化”的要求,加装数据实时传输系统(获得例如摊铺速度、混合料摊铺温度等信息),以及摊铺现场监控系统。
(4)碾压设备
1)双钢轮压路机应在挡位位置加装限速装置,以控制碾压速度。
2)胶轮压路机应在脚油门位置加装限速装置,以控制碾压速度。
3)为了加强生产过程管理,压路机准备加装数据实时传输系统(获得例如碾压速度、定位等参数信息),以及摊铺现场监控系统。
3 原材料
(1)进入场地的各种原材料必须合格。
(2)沥青必须每车封存留样,留样单上应注明进场时间、车号、沥青品种、取样人员、取样时间并由监理、施工、材料供应商三方签字。使用成品改性沥青时应派专人驻场检验,合格后才能出场,样品保留至项目竣工。
(3)沥青运输过程,运输车辆应安装GPS系统,以便于跟踪管理。
(4)沥青运输期间,运输者应具备沥青出厂合格证、车辆行驶证、司机驾驶证,沥青车的运输罐应加贴封条。沥青到场前,提前通知监理单位。沥青到场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共同检查、核对上述信息(证件、封条真伪及完整性等),必要时电话及时核对厂家。
4 检查与清扫
(1)施工下面层前,应检查下封层的稳定性及其基层粘结情况。对下封层表面浮动矿料应清扫干净并吹净灰尘,检查封层表面是否存在裂缝,如有裂缝,应进行处理。
(2)施工前应检查下承层的质量情况,如局部存在质量缺陷应进行修复处理。
(3)沥青砼施工前,下层表面应清洁干燥。
5 混合料的拌和
(1)拌和楼开拌前,操作人员应检查油路管道是否通畅,各类仪表显示是否清晰、准确。试验室应向拌和楼提供供料通知单,内容包括:配合比的情况,各档集料含水量、拌和时间、拌和温度等,拌和人员应按通知单要求调整冷料仓的运输比例,确保生产配合比的稳定。
(2)开始拌和的几盘集料应适当的提高加热温度,并干拌几锅集料废弃后再开始进行混合料的拌和。
(3)拌和时间由试拌决定,拌和生产周期应符合规范要求,拌和时应调整矿粉添加的延迟时间,确保沥青先与集料接触,使所有集料颗粒全部裹覆沥青,并确保沥青混合料拌和的均匀。
(4)每台拌和楼每个台班应至少取一组混合料试验做马歇尔试验和抽提筛分试验,检验油石比、矿料级配和沥青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每周应检验1~2次残留稳定度。油石比与生产配合比设计值的容许误差±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