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深入人心的口号——要致富,先修路。交通通达是一个地区经济得以交互与发展的前提。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四通八达的交通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越来越多的城市道路,由原先的水泥路,被替换成为了现在的沥青路。于是,有的人就产生了疑惑——为什么同样是沥青道路,日本的公路就能年年如新、黝黑发亮,我们自己的公路,不仅颜色惨白,还有各种各样的补丁呢?难道中国的沥青路比不上日本的吗?
一、日本沥青路的沿革
在日本,无论是城镇公路、乡村公路还是高速公路,放眼望去都是清一色黑黝黝的沥青路。黑色的路面加上洁白的路标,每条道路都像新的一样。据统计,日本国内沥青道路的覆盖率已经超过了90%。
反观国内,似乎公路就略显“穷酸”了,有的地方是沥青路、有的地方是水泥路,随处可见的还有大大小小的“伤疤”。
为什么日本的沥青路都这么新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或许首先应该了解一下日本修筑公路的历史。
1878年日本开始使用沥青铺路,随后的1911至1914年之间,日本开始大规模铺设沥青道路,并发起了东京道路改造工程。这一时期,日本的沥青主要来自于国产天然沥青,产量少质量差。这导致很长一段时间,日本的沥青道路铺设略显小打小闹。直到进口的特立尼达湖沥青和石油沥青的输入,才为后来的道路铺设打下了基础。其实,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公路覆盖率很低,毕竟打仗去了嘛!哪里来的钱给本国搞基建?来自195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年日本的公路里程仅为2万公里,这个数据今天已经超过了40万公里。可以说,日本的公路几乎都是在战后修建起来的。
1950年,日本路协首次引进了美国沥青协会铺设道路的规范,形成了本国的“沥青铺装纲要”。同时,日本的气候类似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典型的季风气候。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沥青道路在日本的高适应度,目前日本98.9%的道路是由沥青铺就。
日本国土面积不足3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一个省的面积,小归小但是气温还是比较多样的,毕竟横跨亚热带、温带,甚至还接近寒带。因此,照搬了美国的沥青铺装标准后,日本还是根据地区情况的差异,制定出了一套适宜本国的提纲。
其实,日本道路干净整洁的历史,也不过几十年而已。但有一说一,有着“亚洲卷王”之称的日本国,搞这些小发明创造还是有一套的,它们沥青铺设的技术,的确有值得咱们借鉴的地方。
二、中国的沥青铺设技术不如日本吗?绝非如此!
从感官上来讲,日本的沥青公路确实显得更新一些,它的沥青公路覆盖率也的确堪称世界第一。但是,对于国家来讲,并不是沥青公路修得多就是好。沥青公路虽然有透水性好、韧度好、低噪音等一系列优点,但是它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寿命短。
所以用日本的沥青路覆盖率来和中国比较,从而推断出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是毫无逻辑的。我国公路显得更老旧、创伤更多也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1988年我国兴建了国内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就是采用沥青建造,但是此后,由于沥青产量低造价高,许多公路都选用的水泥混凝土建设了。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迎来“报复式”发展,“要致富,先修路”的号子响彻神州大地。但是,在1990年至1994年这5年间,道路沥青的产量仅为每年200万吨,连如今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而仅在1994年一年,沥青每吨价格就从600元,涨到了近1200元。
生产建设不能等啊,于是怎么办呢?我们只能选用造价更低的水泥混凝土先把四通八达的交通修筑起来。同时,为了鼓励水泥混凝土公路的铺设,当时交通部还下发了文件,大力推广水泥混凝土路面,“每公里补贴6万元”。
一时间,全国各地都铺装上了白花花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四川境内的第一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就是由水泥混凝土铺就的。在此后的20多年间,中国都保持着高度发展的态势。
曾经的水泥公路,承载了大货车一遍一遍地碾压、遭受了自然灾害一波一波地侵袭,它们出现了裂纹、发生了断裂,为了让它们得以被沿用,裂纹上出现了一道道狰狞的沥青伤疤,可看似丑陋的伤疤背后,承载的何尝不是中国崛起的神话呢?
时至今日,新建的公路主要以沥青为主了。当然沥青材质的价格依然比水泥高许多,并且其需要用到的沥青摊铺机价格也比水泥设备贵得多。但总体来说,沥青道路的施工、养护更为方便。
中国道路铺设技术,或许跟现在的日本还存在一些差距,但是我国目前的公路总里程已经超过了513.57万公里,这么多可以实践的道路,何愁沥青铺装技术不能达到世界第一?
和日本比铺路?大可不必!
其实,把中日路况相比较本身就是一件没有逻辑的事情,因为国情不同适应的路面就不同。就算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美国,沥青铺设率也仅为63%而已,由此可见这项数据并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强弱。
至于为什么日本的沥青道路铺装率高达98.9%,正是说明其国情适应沥青道路的铺设。一方面,日本有钱买得起进口沥青。另一方面,沥青路面好铺设、好维护也是日本执着于沥青公路的原因之一。
目前我国九成以上的新铺设道路均为沥青道路,沥青道路在现有公路的占比超过五成。
当然,这也不能说明水泥道路就一无是处了,至少,水泥混凝土公路在很长一段时间在交通运输的层面托起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崛起。
可以说,从材料特性上,无论是沥青还是水泥混凝土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只是,从现代经济发展重视效率的追求上看,沥青公路是目前看来更正确的选择。
以高速公路堵车为例,广东省交通部门曾经算过一笔账,省内堵车一小时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90万元,损失来源包括但不限于人力成本、时间成本、货运成本、尾气污染成本等。
如果是水泥道路的维修和养护,造成的交通堵塞或者单边放行,引发的道路堵塞都远远不止一个小时。
毕竟,水泥混凝土道路的铺设不仅有水泥振捣这个步骤,加上后期等待路面硬化的时间,一个月都不止了。更别说,在维护水泥路面的时候,还存在复原路面的步骤,工程量的确是大得惊人。
其实,简单总结一下,如果一个国家气候适宜、鲜少发生自然灾害,比如美国,修建水泥混凝土公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水泥路耐久性更好。但是对于饱受地震侵袭的日本来讲,还是选沥青的好。
尽管日本的沥青道路铺装历史遭遇我们三十余年,也的确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但是,我们也不能够完全照搬照它国的道路铺设刚要,毕竟中日两国有着完全不同的国情与地貌。
此外,我国沥青还有日本方面没有的优势——自立度。目前我国的石油沥青生产几乎全部自给自足,甚至长期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沥青消费的增量是完全由建设需求拉动的,我国生产的石油沥青有八成以上被用作道路沥青使用。
日本的现代公路建设起源于1955年,我国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建设于1988年,中间横亘着33年的差距呢。目前,我国的道路建设早就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甚至喜提了“基建狂魔”的称呼,双方的差距也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
三、结语
所以,是中国的沥青路比不上日本的吗?答案相信大家已经了然于胸。
回想到公路上、村镇中,一条条打着补丁的道路,这些“疮痍”不仅不碍眼,甚至还有些可爱,毕竟它们是为崛起的中国而“负伤”。
在国家飞速发展的今天,不仅是沥青道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们,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热爱祖国的情操,早已创造出一项又一项举世瞩目的成就。致敬劳动者,致敬创造中国奇迹的我们!